2025年下半年之后,湖北省、福建省、北京市和大连市等地相继取消了10家大宗商品交易所的资质,目前获批保留的大宗商品交易所只剩140家。140家大宗商品交易所中,有60家交易场所实质处于未展业状态,占总数量的42%;有8家交易场所可以开自然人帐户,交易模式带有金融属性,占总数量的7%;剩余72家交易场所的业务涉及电商、供应链、自营贸易和阳光化交易等完全不带金融属性的模式,占总数量的51%。
按照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的报告,计划将现有大宗商品交易所数量控制在50家以内,提高市场功能和效率,降低监管成本。
看到上述数据,我们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:大宗商品交易场所行业处于被强监管状态,总体上呈“小散弱”格局,服务能力不强。按照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的通知》金发[2024](8 号文)的要求,大宗商品交易场所行业要继续向“减量提质”方向推进。
另外,值得注意的是,近两年国内出现了一些“新型电商模式”,采用该模式的现货交易平台数量在不断上升。
算上12家新型电商模式的现货交易平台和8家开展带有金融属性的持牌大宗商品交易所,国内可以灵活展业的交易场所只有20家!